医院新闻

您的位置: 首页-新闻中心 -医院新闻

又是一年三伏天,冬病夏治正当时

发布时间:2022-07-07



三/伏/天/冬/病/夏/医

三伏贴

又是一年三伏天,冬病夏治正当时





01

什么是“三伏贴”


    三伏贴又名穴位贴敷疗法,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特制药物,刺激局部经络穴位,激发全身经气,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。因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天之阳气最盛和人之阳气最旺之时,此时贴敷更能激发全身阳气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 



02

什么是“冬病夏治”


    所谓“冬病夏治”,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,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,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天之阳气最盛和人之阳气最旺之时,此时将辛温中药做成药贴,直接贴敷于特定穴位,刺激穴位,并且利用中医经络理论以达到振奋阳气、散寒祛湿、通经活络和通调气血的目的,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,促进慢性病的恢复和预防疾病。



03

“三伏贴”的适应症


    “三伏贴”主要适用于防病治病(治未病)、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以及各种肺系、脾胃系、肾病、心血管、骨关节系的成人及小儿的慢性疾病。



04

“三伏贴”的禁忌症


1、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、溃疡、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

2、孕妇。

3、糖尿病、血液病、发热、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。

4、艾滋病、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。

5、高敏体质者。  



05

“三伏贴”的注意事项


    1、贴敷期间禁食生冷、海鲜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 

    2、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、避免出汗。

    3、不轻易抓挠。

    4、对胶布过敏者,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。 

    5、小儿皮肤娇嫩,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,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。 

    6、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,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。 

    7、贴敷药物后,局部出现热、凉、麻、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,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,难以忍受时,可提前揭去药物,及时终止贴敷。 

    8、如发现感染、严重过敏及时就医。



06

“三伏贴”的药物


    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、方剂,一般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。也就是所谓“外治之理,即内治之理,外治之药,亦即内治之药,所异者法耳”(《理瀹骈文》)。常用药物:冰片、麝香、丁香、皂角、乳香、没药、花椒、细辛、白芷、白芥子、蒜泥、生姜、甘遂、生半夏、附子、苍术、大戟等。



07

“三伏贴”的制作


    将配置好的药物研磨成粉,加入适量水、醋或酒,揉搓成饼状,均匀涂抹于穴位贴上,清洁消毒皮肤,对准穴位贴敷即可,如下图:

    




08

“三伏贴”的贴敷时机


    三伏贴一般在每年夏季,农历三伏天的初、中、末伏的10:00-12:00进行贴敷治疗(成人:初伏3次,中伏3次,末伏3次,入伏当天贴1次,以后间隔1天贴1次,末伏后加强1次,总共10次;儿童初伏1次,中伏2次,末伏1次)。



2022年三伏贴贴敷时间


成人

初贴(3次)

7月16日—7月25日

中贴(3次)

7月26日—8月14日

末贴(3次)

8月15日—8月24日

加强贴(1次)

8月25日—9月3日

儿童

初贴(1次)

7月16日

中贴(2次)

7月26日

8月5日

末贴(1次)

8月15日


    1、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~6小时,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.5~2小时。 

    2、具体贴敷时间,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。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,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,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,可自行取下。   

    

疗程:

    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。疗程结束后,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,以巩固或提高疗效。


2022年三伏贴贴敷地点


本部院区:

1.针灸康复科(一)

    广汉市中医医院康复楼二楼小儿推拿室、  广汉市中医医院康复门诊第四诊室(广汉市东西大街西二段147号)

2.内三科(肺病、老年方向)

    广汉市中医医院国医堂一楼4诊断室(广汉市东西大街西二段147号)

3.儿科

    广汉市中医医院国医堂二楼儿科门诊治疗室(广汉市东西大街西二段147号)

4.妇科

    广汉市中医医院国医堂四楼妇科门诊治疗室(广汉市东西大街西二段147号)


城东院区:

1.内一科(心血管、消化方向)

    广汉市中医医院城东院区内一科(门诊)诊断室(广汉市武昌路北二段102号)

2.内二科(肾病方向)

    广汉市中医医院城东院区内二科门诊4诊断室(广汉市武昌路北二段102号)


三伏贴不良反应的处理

    (1) 局部出现水疱,较小时无需处理,嘱受试者保护其不被弄破,观察3-5天,通常可吸收自愈;

    (2) 若水疱较大,宜消毒后用注射器从水疱下方刺入将渗出液抽出,外敷消毒纱布,观察3-5天,可痊愈。

    (3) 若上述处置经观察3-5天无效,或有新发水疱,请外科、皮肤科、感染科,进行多学科协作,共同制定方案。


三伏贴的历史渊源

    所谓的三伏贴疗法,其源自于清朝,又名天灸,可治疗过敏性气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异位性皮肤炎、经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,并预防感冒。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3天,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,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毛病;古代和现代中医师皆指出确实有其疗效。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,已有悠久的历史,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『诸气门下喘。冷哮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有未有不应。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。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、延胡索一两,甘遂、细辛各半两,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,杵匀,姜汁调涂肺俞、膏肓、百劳等穴,涂后麻冒疼痛,切勿便去,候三柱香足,方可去之。十日后涂一次,如此三次病根去矣!』就是三伏贴疗法的应用。

 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其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,远古时期,先民就已学会了用泥土、草根、树皮外敷伤口止血;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《黄帝内经》,民间常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本方法相同;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载有许多外敷方剂,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患。

  晋代的《肘后备急方》载用鸡子、白醋、猪脂、水、蜜、酒等作为外敷药与调和剂外敷;南北朝《刘涓子鬼遗方》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;唐《食疗本草》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;宋《太平惠民方》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,治疗小儿头热、鼻塞不通;明《普济方》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等,说明贴敷疗法相沿习用甚久;清代的《理瀹骈文》一书集贴敷疗法之大成,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准。  

  贴脊疗法是以古代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学说为理论基础,通过将药物敷贴在俞穴,使药物沿俞穴→经络→脏腑途径渗透并放大药效,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力,增强机体抗抵力作用的一种中医内病外治法,大多在夏季进行。原因在于夏日炎炎,腠理疏泄,汗腺、皮脂腺组织均处于开放状态,有利于药物的循经络渗透、吸收、传导,更主要的原因是呼吸系统疾病,如急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肺心病等。